【林草话典型】克土,青海的“塞罕坝”

发布时间:2021/6/24 17:37:09

克土,在蒙古语中,意为寒冷之意。翠绿的樟子松,宝石蓝的青海湖,映衬的克土沙地格外美丽。

5月30日,沿着315国道从环湖东路,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沙区,这里的沙区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7.6%,占青海省沙漠化总面积的0.5%。

海北背靠祁连山,怀拥青海湖,全境被祁连山国家公园和正在申报的青海湖国家公园所覆盖,是青海湖和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等水系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

为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从1980年开始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的沙区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态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9.91万公顷减少到如今的6.62万公顷,近40年减少3.28万公顷,年均减少0.08万公顷,沙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克土沙区成为青海的“塞罕坝”,成为青海湖边一片魅力的“翡翠”。

克土沙区地处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部,东南至大水塘,西北达哈尔盖河,西南至青海湖岸,西北沿白佛寺——托勒滩——塔勒宣果一线,属湖滨沙地,海拔3200—3600米之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以上。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晏县克土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出现了季节性断流,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冬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

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的尖木措对黄沙印象特别深刻:他十几岁放羊的时候,早晨起来推不开帐篷铁门,门口全被风吹过来的黄沙挡了个严实,在山上放羊的时候,风沙打得脸生疼,在风沙天走路都困难,更别说放牛羊了。

这些年,尖木措放羊时,每年都能看见治沙的人,有的片区在植树,有的片区在做草方格,眼看着沙漠上的树一年比一年多,青海湖边上的环境越来越好,堵在他家门口的黄沙不见了踪影,大风吹起来,卷起来的黄沙也少了,牛羊也越来越肥壮。

如今四十多岁的尖木措,成了全国闻名的环保志愿者,这些年致力于保护普氏原羚,克土沙区的环境逐渐好转以后,青海湖水位逐步上涨,在树木密集处,还出现了一汪汪泉水,这为普氏原羚,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十几年前,因青海湖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威胁,有专家预言:如果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消失。今天,如果专家们再走一次克土,定会为沙漠里形成的一片片森林所惊诧。从克土车站望去,触目可及的再也不是连绵的沙丘了,而是一片片苍翠的植被。

从1980年开始,海北州各级林业草原部门坚持防沙治沙工作,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决心,春秋两季他们坚守在沙区,一抹抹绿意从他们脚下延伸,带着一股不屈的精神,沙退人进变绿。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海晏县林业站工程师石德荣,还记得她大学毕业到海晏县林业站工作,没过几天就被老站长带到了克土沙区。“我当时还有点后悔,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她常年吃住都在沙区,望着成片的黄沙,石德荣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可没过几天,石德荣被老站长不怕苦的干劲打动,只要老站长出去治沙,她都会寸步不离地跟着,学老站长治沙、学老站长植树,亲眼看着绿色将沙漠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