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高原,连山海,一线牵出新视界!

发布时间:2020/12/29 10:06:03

从青海西宁蜿蜒西去,穿越世界屋脊直抵西藏拉萨……这条钢铁大道连通青藏两省区,由此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为藏区人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幸福的大门。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14年来,为沿线地区注入了快速发展的巨大活力,为沿线各族群众带来了更好的出行体验、更多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生活条件、改变了地区社会面貌,成为一条举世瞩目的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

跨越建设难关,开创运营典范

“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一位叫保罗·索鲁的旅行家曾经这样断言。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环境最为恶劣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建设不易,运营管理则更加考验铁路人的勇气与智慧。开通运营14年来,青藏铁路人坚持不懈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全面增强青藏铁路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营效率效益,研究构建了具有青藏铁路特色的安全管理体制,开创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运营管理的优秀典范。

坚持以打造“智慧天路”为目标,青藏铁路持续加大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在全路率先实现运输调度集中指挥系统全覆盖,建立大风、行车、安全综合信息视频监控系统,在高寒多雪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多个车站安装道岔自动融雪装置,完成了该段铁路无缝线路换铺和扩能改造工程,推进Wi-Fi系统入站上车,逐步实行电子客票,实现了“天路”的数字化、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时,青藏铁路冻土区段建立了76个路基长期监测系统断面,保证多年冻土路基始终在可控状态。如今,青藏铁路列车稳定运行时速为100公里,创下世界冻土铁路时速之最。

为保护青藏铁路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从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等各个环节规范环境保护管理,完成青藏铁路绿化里程705公里,设置26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助推经济发展,开启幸福生活

物流产业方兴未艾,铁路货站一派繁忙,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对外交流络绎不绝……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以来,共发送旅客2.53亿人次,运送货物6.44亿吨。犹如闪亮的利剑,青藏铁路击破了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交通屏障,谱写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时代篇章。

以服务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青藏集团公司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不断深化路地沟通合作、路内区域合作、路企战略合作,实现了进出西藏货物运量大幅提升,为青海和西藏实施“全面开放带动战略”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撑。

打造那曲、双寨、拉萨西等集铁路、公路、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示范性物流园区;开行“唐竺古道号”“昆仑号”等品牌列车,打造“大美青海服务台”“五彩哈达服务中心”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客运服务品牌;开行扶贫公益性“慢火车”,设立列车扶贫专柜和农副产品展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青藏铁路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藏铁路不仅给青藏两省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给沿线农牧区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很多铁路沿线的群众都瞄准了青藏铁路运输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吃上“铁路饭”。沿线农牧民新建的家庭旅馆、藏式餐厅、运输公司、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沿线百姓因此增收致富,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14年来,青藏铁路已成为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让越来越多的各族人民群众享受到铁路带来的幸福生活。

增进民族感情,凝聚复兴力量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正如这首广为传唱的《天路》所歌颂的那样,青藏铁路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西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沿线各族群众纷纷投身铁路建设事业,铁路建设单位主动与当地政府开展互动互助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第一代藏族铁路职工群体也在逐渐成长,大批藏族铁路先进人物不断涌现。1979年出生的洛松次仁就是其中一员,他是全路唯一一名藏族动车司机。

出生于西藏昌都左贡县牧区的洛松次仁,2000年考取了云南昆明铁路机械学校,2003年毕业后来到西宁机务段任机车乘务员,2017年成为全路唯一一名来自牧区的藏族动车司机。

奋斗成就幸福之梦,团结铸就天路之魂。这条神奇的雪域天路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浸润着雪域高原,改善着各族群众的生活,让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愈加美丽,为雪域高原的美好未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0月,银白动车疾驰在云贵高原上。车窗外,稻浪层层,峰林丛丛,侗寨吊楼错落相间,一路风景美不胜收。

地处西南山区的贵州省有“三不”之称——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交通闭塞一度是阻隔贵州与外界联系的一条鸿沟。2014年12月26日,经过6年建设,贵广高铁成为贵州省开通运营的第一条高铁,同时也是我国首条直接连接珠江三角洲与西部地区的高铁线路。贵广高铁贯穿黔桂粤三省区,列车从贵阳至广州全程最短仅需4个多小时,是西部省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古老的土地千年如斯,变化却在钢轨的延伸中发生。从西南山区到粤港澳大湾区,高铁用短短4小时的时空魔法给沿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摩托大军”消失的背后,是便捷的出行选择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广西东接粤港,西临云贵,贵广高铁给八桂大地带来的变化当中,消失的“摩托大军”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摩托大军”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春运,许多在外打工的务工人员三五成群骑摩托车返乡过年,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特有的一道春运风景。据当地交警部门统计,2013年春节桂粤两地的“摩托大军”达30多万辆。

春运“摩托大军”的“断崖式下跌”出现在贵广高铁开通后的2015年。这条连通桂粤两省区的高铁为“摩托大军”提供了更安全、更快捷的出行选择,疾驰的动车让越来越多在粤务工人员“轻松做伴好还乡”。

贵广高铁的触角还伸向更远的偏僻村镇。今年1月10日,春运首日,广西第16个高铁无轨站落户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旅客可通过高铁无轨站接驳大巴在县城与钟山西站间便捷换乘,实现与贵广高铁无缝衔接,打通了30多万瑶族同胞出行“最后一公里”。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贵州。34岁的苗族列车长牛少敏家住贵州都匀。2002年参加工作的她,2014年成为贵广高铁首批列车长。在她的影响下,8岁的儿子是一个小火车迷,总缠着妈妈带自己去车站看“大白火车”。牛少敏刚参加工作时,下班从贵阳回都匀坐火车需要3个半小时。2014年底贵广高铁开通后,她回家仅需40多分钟。

“彩蛋景点”翻红的底气,是高铁拉来的人气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而阳朔山水的精髓又在兴坪。兴坪是位于旅游胜地阳朔的一个古镇,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兴坪之于阳朔,就像是精彩电影中隐藏的一个“彩蛋”。这里山如画、水似练,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背面的山水画就取景于此。从广州、贵阳、南宁等城市过来的游客只需两三个小时便能直达阳朔,而兴坪镇距离贵广高铁阳朔站仅15分钟车程,众多客栈民宿在此落户,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已是“网红”景点的热门旅游地,曾经也面临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在兴坪镇开办客栈的李先生说,在阳朔站投用前,即便是旅游旺季,他的客栈入住率也仅有一半,日常入住率不足1/3。现如今,节假日一房难求已是常态。兴坪镇镇长陆建明说:“贵广高铁开通以来,到兴坪旅游的游客从2014年的150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500万人次。”

列车飞奔客来贵,车轮滚滚向“黔”行。曾经,作为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2014年全年旅游总人数仅有109.65万人次。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从江县由“边鄙”成为贵州面向粤港澳地区、沿海城市的“大前门”。2019年,从江县全年旅游总人数达到44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