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7/7 11:06:55
城墙下的水果摊
我姥姥是个曲儿迷,每天都会去公园听尕甘姐唱《方四娘》。曲儿听罢,如果时间尚早,姥姥就会带着我穿过通济桥(今天的西关桥),来到西门口。那会儿西门口的城墙还未拆除,城墙根下摆着一长溜小摊,最诱人的当属水果摊。架子车或骡马车上搭着硕大的圆筛子,里面是一堆又一堆像小山似的果子,红的苹果、黄的秋梨,白的白兰瓜,紫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摊主手里拿着一柄牛尾拂来拂去,驱赶飞虫的同时招徕顾客。此时,若有人凑到他们摊位前,摊主马上放下拂尘提起杆秤:“几斤呐?”
那时,姥姥在海菜铺里称完青盐,买好蓖头的胡麻油,如果还有剩余的零钱,她还会给我们买几个水果。那时我就知道,光是黄澄澄的梨就分好多品种,循化的酥梅梨、贵德的长把梨,黄南的黄梨……见我们是小孩,卖梨的小贩就会把称好的梨用马莲草串起来,挂在我们的脖子上。临走,还会在我们每个人手里塞一个果子:“这是我送的,路上吃。”
摊贩半卖半送的生意,如何能赚到钱呢?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薄利多销这个道理。水果就是卖个当季,当年没有保鲜冷藏技术,水果能大量上市,靠的就是小贩们腿勤手勤,一趟一趟往返于城乡之间,赚点辛苦钱。以前的青皮行(民国时,老西宁人将卖水果的行业称之为青皮行)有很多规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抢季节。在某一种水果成熟时,青皮行就会组织商贩大量收购,尽快上市,一是为了避免因过季而遭受损失,二是给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便宜的水果。如果商贩们图省事,只收购一次水果在市场上卖高价,当然也能赚到钱,但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水果烂在地里,而城市的居民也无力购买高价水果,自然也不会有塞在我手里白送的秋梨了。
茶马互市的遗风
在我幼小的认知中,曾觉得西城门墙根下的自由市场就是最大的市场了,后来才知道,西宁城不止西门口一个市场,城里头还有很多。
人们要生存,总得需要生存物资,没有货币不要紧,直接就以货换货。《诗经》里都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交易,我用羊羔皮换你的粮食,我有吃的了,你也有穿的了;你用多出的一张羊羔皮换来一把头,这样铁匠有穿的了,你也可以种出更多的粮食。
以货换货是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进行。当然也论货物的高低贵贱,但主要看交易双方的实际需求。如果实在喜欢,用一张珍贵的旱獭皮换一颗玻璃珠子,也有可能。青海俗语“口袋里买毛”大约指的就是这种古老的交易方式。以货换货的交易方式一直存在。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马法,用制羌戎”。青藏高原上的人以放牧为生,食物就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吃多了不好消化,必须要喝点茶水来解腻、润肠,帮助消化。故而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青藏高原不产茶叶,茶叶从遥远的南方运过来,极其珍贵。但是青藏高原盛产良马,尤其吐谷浑王国培育的“龙驹”,据说是和青海湖里的龙交配而生,具有蛟龙的特质,日行千里当然不在话下,还能在天上飞。良马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没有马就没有办法开疆拓土、保家卫国,西域的龙驹正好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于是,就有机灵的商人率先背起茶叶,到青藏高原上换良马,最早的茶马互市就出现了,茶马互市采取的就是以货换货的交易方式。
茯茶的由来
为了垄断茶马交易,朝廷在西宁成立了“提举茶盐司”,俗称“茶马司”,由朝廷统一组织商人,统一指定茶叶换良马。外地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进来,高原上的龙驹源源不断地运出去,茶马互市热闹非凡。西宁的周边,湟源的日月山脚下,湟中的多巴镇、镇海堡以及化隆、循化的街市,都是重要的茶马互市交易点。
朝廷制定了统一的交易价格,以明朝为例,那时候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斤,中等马可换茶叶70斤,下等马可换茶叶50斤,茶叶称之为“官茶”。然而,那个交通落后、运输困难的年代,商人们千辛万苦背着茶叶为官家做生意,似乎不太合算。朝廷为了鼓励商人,在完成“官茶”交易的同时,也允许携带一部分“商茶”,商茶所获的利润,自然归商家本人所有。茶马司的人在验货时,把官茶之外的茶叶叫“附茶”。久而久之,“附”成了“茯”,就是我们今天喝的“茯茶”。
茶马互市盛行了将近上千年,不仅解决了边疆和内地的供需问题,还开通了漫长的商贸之路。清朝末年,就有零星的内地客商进入西宁古城做生意,高原上的药材和畜产品在内地大受欢迎,也使客商看到了商机,内地客商纷纷涌入西宁古城。到了民国时期,大量的山西、陕西商人入驻西宁,开商铺、设字号,几乎垄断了西宁古城大大小小的生意,本地人把这些外来做生意的商人一律称之为“客娃”,没有贬义,就是一种称呼,当时的西宁古城,有“客娃满半城”之说。
山陕商人能在西宁古城站稳脚跟做生意,除了服务态度好、对顾客讲究诚信外,最主要的是人家的店铺里货源丰富、品种齐全,而且价格公道。由于山陕商人的到来,大批的外地物资也随之进入西宁古城。
“洋货”与过载行
随着山陕商人的进驻,西宁古城随之兴起一个行业——过载行,主要负责运输商品、调剂市场,同时也为商家转运银钱。由此衍生出来镖局走镖、歇家待客、行会约定等等。
过载行运输也有很多规矩、讲究,他们所要运输的货物主要有两类:上货和下货。上货就是从内地运进来的以工业品和手工产品为主的小商品和小百货。下货就是从高原上运送出去的,以畜牧产品和药材为主的货物。西宁城里主要售卖上货,其实,我们的下货运送到内地、沿海地区,也同样大受欢迎。西宁的紫羔皮、西宁大白毛,还有麝香、大黄等等,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大品牌,奇货难求。
运送到西宁城里的货物,西宁人也按区域分为好多种。从天津、汉口、上海等地方来的货物,一律称之为“洋货”。除了把皮鞋叫洋革,还把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其余如洋线、洋布、洋糖儿、洋袜子、洋胰子、洋脸盆、洋铁壶……日用百货多数从这些地方运过来,无一例外要加个“洋”。从广东广西一带运来的货物,则叫作“番货”,前面要加个“番”,如番茄、番瓜、番纸、番布,产品原产地叫番邦。那个年代西宁城里没有外地水果,如果市场上偶然出现桔子、石榴之类的水果,人们就会说:“番邦里来的。”意思是极其罕见又珍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而从印度、尼泊尔、英国等地转道西藏运送过来的货物,就叫藏货。青海人在那个年代非常喜欢的布料毛蓝布,就叫藏蓝。还有一种带斜纹的布料,叫藏斜,藏斜精密厚实,幅面也宽,属于比较上等的衣料。
当然,西宁城里的商品不止洋货、番货和藏货,还有从全国各地运送过来的商品。苏州、杭州的绸缎,湖南、四川的茶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安徽的纸张,宁夏的大米,陕西的土布,而开在大十字的庆盛西店,则专门经营京货,所有货物都从北京运来,带着皇族的气息与派头。从邻近的兰州拉运过来的各种瓜果有桃子、苹果、冬果梨、香瓜、白兰瓜,甜蜜蜜地堆满了一条街,水果浓烈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